但是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,却是非常重要的。
在儒家看来,人是德性的存在,而不是认识的主体。他承认他所说的天地境界有超社会、超道德的意义,即宇宙意义,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宗教意义。
真正的问题是,儒家并不认为有两个世界,而是只有一个世界,自然界是整体的存在,人只是其中的成员。就儒学研究而言,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化的层面上,把儒学解释成一套知识系统就完事了。在这里,要把以孔子等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儒学与民间的宗教信仰区别开来,也要把道统意义上的儒学与政治化的儒学区别开来。自然界在创造生命的过程中是有目的性的,即生命的创造是向着更加完善的目的发展的,人类生命就是这一目的的实现。自然界有超越的精神层面,这是儒家所承认的,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,维天之命,於穆不已[15],就是指超越的精神层面而言的。
有人说,儒学就是政治儒学或政治化的儒学,我不同意这种说法。与西方哲学的最大区别在于,天即自然界并不是与人相对立的、仅仅作为认识对象而存在的自然界,更不是毫无生命的僵死的自然界,而是有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的自然界,是创造生命的自然界,人的生命既来之于天,又与之息息相关。真正体认到这一点,就能够获得自由了。
很难设想,在孔子思想中,仁只是后天获得性的品德,只是从经验中得来的。孔子并没有从概念上提出并回答天是什么的问题,但这并不是说他对天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认。儒家的正义理论正是通过义这个范畴表现出来的,这里不能详谈。因为在孔子学说中,自然界(天)是本源性的,自然界的山水与万物,同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,只有回到自然界,才算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。
当公西华说他愿意学习礼仪一类事情时,孔子也没有说话。所谓怨,是既关心而又不满意的情感表现,但与克、伐、怨、欲之怨并不相同,后者是一种无原则无意义的怨恨,前者则是有原则有意义的怨。
至于性的问题,孔子确实不像后来的孟子那样大讲而特讲,他只说过性相近,习相远也[《论语·阳货篇》。动物也有德吗?在现代人看来,这样说几乎是幼稚可笑,等于将人降到动物的水平,或者将动物人格化了。] 这段话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,它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,而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、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。其实上达就是上达于天德,天德就是自然界的生生之德,生生之德便具有道德意义、道德价值。
宿鸟即归巢之鸟,很可能有幼鸟待哺,也可能有家庭成员,可以繁衍后代。古代农业社会早有钓鱼与打猎,孔子也钓过鱼,打过猎,没有摆脱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。这固然有某种平等的意义,但基本上是从外在关系方面解释仁的。作为儒家经典的《易传》,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发挥。
孔子对子贡说: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对曰:然,非与?孔子说:非也,予一以贯之。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未知生,焉知死?[《论语·先进篇》。
杨伯峻先生说: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驰而不复返罢了,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义。它既是主观的,又是客观的,既是外在的,又是内在的,是主客、内外的统一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件,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。孔子这段话的真义是,天不是能言而不言,而是四时之运行、万物之生长就是天的言说。儒家对社会持一种积极参与、积极改造(绝不是顺世可以概括的)的态度,进而回到自然之道。但是,当我们说到客观必然性时是同自然界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,是指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而言的,更具体地说,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,因而是一个纯粹认识的问题。四时运行不已,万物生长不止,这就是天的根本意义,即创造生命。子路也向它们拱拱手,然后这群野雉振振翅膀又飞去了。
天地之化,其能见者莫如川流,因此,由川流而联系到人生问题,这是很自然的。曾子的体会是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[《论语·里仁篇》。
孔子两次讲到一以贯之,但是都没有作出说明与解释,这又一次表现了孔子的语言特色。这种学习实际上是生命的体验、情感的展露,也是境界的提高,与人性的修养是分不开的,绝不是仅仅获得一种知识。
看看现代某些人,钓鱼时不管大鱼小鱼一律钓上,小鱼如果不好食用,则弃之路旁,任其死亡。从学习中能得到一种乐,这更是孔子学习理论的独特之处,也是值得玩味的。
] 这里所讲,既非动物,亦非植物,而是河水,但孔子从中体验到的生命意义似乎更加深沉。]的全部过程中,五十而知天命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,只有经过知天命这个阶段,才能进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。在孔子看来,仁智之人不仅有很强的审美意识,而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、道德情操。以这样的眼光看世界,看事物,世界和事物的意义也就不同了。
天的道德意义即包含在创生之中,这种创生具有内在的目的性,此即所谓天德。孔子自己经常是学而不倦、乐而忘忧,他从经典和历史知识中学习做人的道理,从大自然中所学到的何尝不是如此。
] 杨先生为了避免解释孔子时增加更多后人所附加的意思,尽量保持其原来的风貌,这是很可贵的,但在这个问题上有些过分谨慎。但是,孔子的仁学与性学是不能分开的。
很多人认为,孔子所说的命或天命,是指客观必然性。曾子的体会和理解有其深刻之处。
这种学习不只是背诵诗句,显示博学,而是为了陶冶性情,培养情操,提高境界,在实际生活中运用。他说:知之者不如好知者,好知者不如乐知者。这也是知天命的问题,不过,这种知完全落在现实的生命层面上,其中却包含着无限的意义。但事实是,子贡明明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闻,却没有说夫子不言性与天道,所以,这句话同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[《论语·述而篇》。
] 子贡想去掉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而不用,孔子批评说,你爱那只羊,我却更爱礼。本体的人,则是自由意志的问题,靠实践理性来解决。
] 这句话的重要性绝不下于天何言哉那句话,不断引起后人的争论是可以想见的。按照这种理解,天是推动四时运行、万物生长而又居于万物之上的造物主。
这是仁的德性的必然表现,不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去爱。这个生不只是活着,还包括人活着有何意义、有何价值。